
【立秋】凉风白露寒蝉鸣
黎黍匀/文
农历七月初一,时在立秋。秋立而万物入藏,入而收,收而敛,其气寒来,阳转而阴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之义,乃凉而蟋蟀鸣意,其时瓜果熟,收成而庆祷。《管子》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因其侯为阴始而阳收,交替升降,是以有“秋后一伏热”之象。其侯为三:一候凉风至,风起而气凉,气凉而秋至;二候白露生,气凉而凝结为露也;三候寒蝉鸣,气阴而感,应而鸣之。
农谚有云:“秋后一伏热死人”,“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言其侯前热气存而炽,散尽方凉现。“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言其时万物饱实,果长膨大,水至而促成。“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言其令至而合吐絮也。“七挖金,八挖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言其时去杂草,促果实,亦应有大丰收之时。“立秋响雷,百日见霜”,兆下之侯也。“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言其时侯阴而凉也。
立秋俗有七月节、贴秋膘、秋娱诸节不等。七月节,历代周天子祭祀于郊。《后汉书·祭祀志》云:“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至唐,承之。《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至宋、明时,立秋之日,男女戴楸叶以应时(《临安岁时记》)。贴秋膘,言其时悬秤称人,清于立秋,悬秤称人,与立夏日数比之,以验肥瘦。若瘦小,则以肉补之,故称“贴秋膘”。秋娱众多,有以帮人农忙,有以接令,各地不一,皆为迎秋至也。
养生之则,宜在养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秋气始收,躯体应之,志气合之,则秋令皆适。《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饮食之道,宜收不宜散,葱、姜、椒、蒜诸品宜少,酸枣、鸭梨、苹果诸品宜多。又《饮膳正要》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之物有柚子、柠檬、山楂、银耳、芝麻、糯米、粳米、菠萝诸等,以益胃生津。
《道臧·玉轴经》载“秋季吐纳健身法”云:晨漱,于室闭目静坐,叩齿三十六,舌动于口,口液满,漱数遍,三次咽下,而后意送丹田,片刻,腹缓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鼻吸气,意送丹田。再,气从口呼出,默念哂字而无声。如此反复三十次。可保肺健身。
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大哉此言,食应秋气,动合秋令,志合秋安,以肺脏为补,养收循道,自能四体康适,百患不染,合于道也。
2013年七月初一 2015年六月廿四
2014年七月十二 2016年七月初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