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景岳全书》六十四卷 为明代张景岳所著,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景岳全书》是记录了张景岳毕生治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著作。共64卷,100多万字。全书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外科钤、本草正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书中更首创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方药八阵分类新法。其自创的《新方八阵》载方186首,是景岳将一生之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融于一炉。诚如其所言“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
明朝张景岳是比较著名的医学家,主张补阳的治疗思想,他认为人一生应该以守护阳气为上,以此防治疾病、疗养身心,则可保全之。而且,补充阳气的观点不但针对成人,还针对幼儿。比如关于《小儿补肾论》就是其突出的观点。
当时的医学领域认为儿童肾脏虚弱,皆因先天导致,先天导致是无法增补的,因此不必要努力调理,甚至是放弃守护。张景岳相当反对,语气激烈,他说:“呜呼,此言之谬,谬亦甚矣!”
针对当时的代表王节齐说:“小儿无补肾法。盖小儿禀父精而生,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补耶?”
张景岳首先指出,肾脏之精,非独肾精,乃五脏六俯之精所藏也。当人体发育到肾脏成形之时,各脏的精气也就自然会聚于肾脏,男女虽有时间之别,原理则相同。王节斋的观点错误在于“止知在肾而不知在五脏”。
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治精即所以治形,治形即所以治精也。第时有国中,则精有衰盛,故小儿于初生之时,形体虽成而精气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将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兹以其未盛而遽谓其无精也可乎?且精以至阴之液,本于十二脏之生化,不过藏之于肾,原非独出于肾也。
然后他说,如果不及时补充肾脏精气,则调理所谓的“元气”,就是无本之源,没有效果的。因为父母的体质强弱,会导致胎儿发育的精气各不一样,一般认为,父母消耗体质精气过度,必然带来胎儿后天的不足,因此如果这样的胎儿不补充肾脏,是十分不理智的。如:
若谓肾精未泄不必补肾,则五脏之精,其有禀赋之亏,人事之伤者。岂因其未泄而总皆不必补耶?夫小儿之精气未盛,后天之阴不足也;父母之多欲水亏,先天之阴不足也。阴虚不知治本,又何藉于人为以调其元、赞其化乎?此本原之理,有当深察者如此。
而且在临床方面,儿童正因为忽略了对肾脏精气的补充,导致不同的儿童疾病发生。即“再以小儿之病气论之。凡小儿之病最多者,惟惊风之属。而惊风之作,则必见反张戴眼(瞪眼),斜视抽搐等证。”对于小儿这些疾病的发生原因,他详细分析:
1.由于肾脏阴虚而导致血虚,血虚而导致筋弱,弱而有儿童以上列举诸病。即:
此其为故,总由筋急而然。盖血不养筋,所以筋急。真阴亏损,所以血虚,此非水衰之明验乎?夫肾主五液,而谓血不属肾,吾不信也。
2.而由于不重视肾脏对疾病的影响,儿童“反折戴眼”等因为肾脏导致的疾病,多被误诊为肝病,因此这就失去了对病因的根源了解,容易失治。而他主张肝肾同治不矛盾。即:
肝肾之病同一治,今筋病如此,而欲舍肾水以滋肝木,吾亦不信也。且太阳、少阴相为表里,其经行于脊背而为目之上网,今以反折戴眼之证偏多见于小儿,而谓非水脏阴虚之病,吾更不信也。
通过以上的分析,他最后指出,小儿的肾脏如弱脏气不足,必应及时补充,避免儿童体质失去防护而导致各位疾病发生。相反,把“天根生息之基”维护好,儿童的身体当然健康如意了。
矧以阳邪亢极,阴竭则危,脏气受伤,肾穷则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儿为最切。
他的观点就是对小儿肾脏不注重补充的看法进行激烈的批评,他甚至以强烈的“决不信”表达了自己的批评:“然则小儿之病,其所关于肾气者非眇,而顾可谓小儿无补肾法耶?决不信!决不信!”
这些观点,同样对于营养学养生方面有重要借鉴作用,营养护理也不能简单区分所谓的“先天遗传不受补”,或者以为“儿童不应该补充,成人以后才可以”等似是而非的观点,对于儿童来说,只要体质虚弱,都应该及时补充营养,使之健康成长,无需等待到成人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