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5】东汉《伤寒论》谈体质防治
黎黍匀/文
背景:《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后有各本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由孙奇、林亿等校定,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传本歧出的局面。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赵开美得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今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五部。此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东汉《伤寒论》的出现,乃仲景公感伤宗族之患而成,公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正因为每日接触到身边族人的病难,才奋发图存,以救横夭。而从他所叙述的话语可以知道,该书的思想和源头,与《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思想,是一脉相乘,防治之理同也。又言其族人多疾难,皆多伤寒者,是为倾重于伤寒。
所谓伤寒,乃其寒伤之,而阴为盛,盛而充藏器,其阳外泄,泄而为热,露为表症,病成而危急也。伤寒,是为温热病因。
然,其词使用甚为巧妙,伤,乃伤心,痛惜之意,伤寒,亦可以为伤人之有寒也。而寒,乃病之主因,发之于本源也。伤寒,乃其书全篇之纲要,伤乃防治之失痛惜,寒乃病因之本也。因此,该书一方面对健康的不注意维护导致疾病感到忧伤,伤心,一方面对疾病发生在寒的主因进行救治,成为了全书之纲要。
先看公谓“伤”。
一伤要名利不要身。公叹当今之人,舍本逐末,迷失狂乱,致使身失而全失。如“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当时人们不务正业,不守护身体,为权为利,竟使身体崩垮,是为不智。
二伤忘身而病至,使命之不保。他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当疾病已成才求祝求天,岂有此理哉?医生来了也是毫无意义的,谁让自己不平时注意保护身体呢?这样的人生追求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他继续痛斥道:“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最后他指出,这些人根本的错误就是舍弃最重要的,最求最末尾的东西,明显是思维错误、观念错误,使自己身心处于危险境地,没有了生命主动权。“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三伤自己族人也不例外,受错误观误导,死伤多矣。“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更是切肤之痛,锥心之伤也。没有什么比看着亲属发病而无计可施更难受的了,正因为如此,仲景公才“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成书《伤寒论》,以救家人,以警世人。
三重哀伤,真是痛透肺腑!景公大德,其族仰止。
既伤则救,救则明理,病之理,因之寒也。因此,寒之侵袭,伤人于无形,乃因人之不循天地之道,自乱五行,伤而不觉,病成而危也。加上当时之医,学业不精,框架林立,自以为是,缺理远道,尽为“窥管而已”,治疗效果可想就知道收效甚微了。因此,他研究之后,认为即使是伤寒危病,根本还是因为个人的行为导致。
所以,在防治的重点上,先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从和理解,然后才是用药用食,殊可通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冬令应藏,少动,如此人不伤于寒也。而寒只是四时一气而已,不管如何,任何时间若“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可见,人与自然规律应谐调,而不是逆向而行。
其次,他指出,四气之中,寒气最厉害,最需要防治。他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此处指出了体质强的人,虽然中寒伤,但是仍然会潜伏体内,至春夏变为温热病。因此,那些过于辛苦劳作的人,冬天仍然工作于外,缺乏休息,因此会发生春温、夏热之类的病症。不管男女老幼小皆同此理。
再次,按照不同的人,伤寒程度的强弱,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后论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发病情形。
他系统描述了寒气伤人的原因和状态,包括了四正气。然后,四气不正,也更会伤人。正常时,人是“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不正常时,也会成为病气的,即“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所以这些细微之别,不可不察。
最后他指出,用药治疗,也要有法。首先,吃药不需要讲究时间,宜早宜急,“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因为这个阶段,乃阴极强,而阳极虚弱之时,延缓即会加重,所以他说“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因此,治疗过程,不听医师之法,就不要强逼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了,“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从《伤寒论》前面的内容分析,可以窥知仲景公对治疗伤寒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明理,即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理,不逆反,反则病;其次,有病则析因,驱寒补阳强体质;然后就是及时补充药物,使身可救,而强逆法则者,属于自取其咎也。
这些思想和方法,真实清晰地表达了仲景公对生命维护的大道至理,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