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体”乃风靡于北宋太学府险怪奇涩之文体,其源乃“西昆体”,既无古文之平实质朴,又乏骈文之典雅华丽,以断散挫鄙为高,非能为众生所用,故不值称道。
宋仁宗庆历年(1040年),杨大年文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究声律,称“西昆体”,影响颇巨,文字所出,后生莫不爱之,然文风多变,致奇险晦涩之文出。至嘉佑年(1056年),有刘伯寿者,善作赋,数夺魁于贡举,声名甚巨,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峻之语,其文体风靡于太学,诸生仿效,遂成风俗。时士子多权贵,尚为险怪奇涩之文,譬如“迅雷不及掩耳”作“震霆不暇掩聪”。仁宗不说,授高位于欧阳永叔,望之变风气。永叔定“暗重策论,轻诗赋”之策,借贡举之机痛抑奇涩之文,发厉言曰:“凡如是者辄黜”,后决意罢伯寿,书“大纰缪”三字于其卷,张榜示众,取苏东坡之平易文体,诸生怒而呲骂,永叔不为所动,比数岁,终止不正之风,使平易畅达之文体为诸生所纳。后出大家之士,如苏东坡、苏子由、曾子固者,皆受益于此也。
时至庚寅年(2010年),一高考生作古文,其文堆砌繁体之字,常人阅之,不明所述。学者阅后甚异之,以为高人,自愧不如,予全通之文。
余以为夫文者,乃述意于人,抒情于世,能为天下所阅,方合道,若反之,则不可传世而服众也。
参考文献
[1] 许瑶丽.《再论嘉祐“太学体”与“古文”的关系》 [J]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78-182.
[2].刘越峰.《欧阳修对“西昆体”态度辨析——兼论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的蜕变》 [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