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提及的是老子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这句话被广泛转载和引用。但我很疑惑,有没有这句话?背景是什么?网络的便捷,很快得到了答案。
这句话有,是一位记者在新闻稿中说的,他说: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九七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但这不是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的宣言,因为“会议纪要是保密的”。我们至今查不到这个会议的宣言。而这句话又来源于《坎培拉时报》记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所写的新闻报道。
因此,当《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刊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所写的《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把这句话在国内最早披露时,就引起了质疑。
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先生在《读书》1997年第1期发表《诺贝尔与孔子》一文中说:“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
马为民先生以与会记者身份,在《读书》1997年第7期上发表《我可以作证》一文中说:“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至于说二十世纪的‘诺贝尔们’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
马为民在《警戒自欺》又说:“作为跟踪报道过那个会议的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是讹传,随后还就此在《读书》上发了篇短文。实际情况是,诺贝尔们压根儿就没有提过孔子。会议主持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韦塞尔倒是提到了老子。”
还有一位中国老学者打听了我国几位国际交往多的国学学者,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有这么回事”,或者“这不会错罢”。
他又问了以宏扬儒学为己任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答复倒很明确:“没有听说过。”
后来,他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靠友人帮助,在图书馆彻底查了一下,结果是: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召集了一个议题为“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会议,参加者共有诺贝尔奖得主75人,但是会议并无什么最后宣言。从报道看,会上根本没有提过孔子。
大陆图书馆学者顾先生趁著到澳洲时,查阅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的《坎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 ,找到了“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段文字的原始出处:“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结论:
1.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无疑是优秀的科学家,但“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家之言,不是所有科学家之言,也不是宣言。
2.这句话出自一篇新闻报道,就现在所能检索的资料来看是孤证。真实性尚存疑。
3.马为民的“作为跟踪报道过那个会议的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是讹传。”的话,可信度高。
考证原文见附件,自行下载阅读。
安平: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是怎么回事
作者:安平 2009年01月14日08:36,长江商报
1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与韩国争“周易申遗”有什么错》一文,内容如题。文章这样结尾:“不妨看看世界上其他学者是怎样判断的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了举世震惊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国青年报》是节选,看网络原文,之后还有一句:“这段报道,不啻是掴在王博士脸上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了对这一“震惊世界的宣言”多些了解,我谷歌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这段话传播之广,引用之繁,有政府官员在国学营的演讲、企业家在培训课上的讲义、老中医为验方的正名……甚至还有知名学者在权威大报上的文章,据说,山东曲阜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所大院里的一块小石碑上也刻上了这句话。至于一般论坛、博客,更是恒河沙数。在不同地方的引用中,参加会议的人数,有78位、75位、58位不等;回首的年代有2500年、2540 年、2545年、2546年;具体引文变异者更多。
细究之,原来李慎之先生在《读书》1997年第1期就发表《诺贝尔与孔子》一文,首先揭穿了这一神话,“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随后,马为民先生以与会记者身份,在《读书》1997年第7期上发表《我可以作证》一文,进一步说:“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至于说二十世纪的‘诺贝尔们’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
这段公案,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还有下文。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先生多方考证,找到了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乃是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发自巴黎的报道,题目即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从报道所说“会议纪要是保密的”,可知会议并没有发表“宣言”。会议所提出的“建议”或“结论”,是归纳了参会者在会上的发言。“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直接出自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于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他觉得,各国的国防部应当改名为‘大批杀伤平民部’。”我们由此可以明了以上“结论”的背景和所指究竟是什么。
国内最早刊登这种说法的杂志是《走向世界》,见1989年第5期《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由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所写。至于是否源于《堪培拉时报》,已无从查询。
客观来看,早在1997年,其实已有了基本的但也是决定性的结论,足以证明后来被频频引用的这句话不合事实。后来的考证,只能丰富真相的还原度,却不能否定该结论。但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是被不断地引用、复述。这只能用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遗忘解释了。诺贝尔奖得主固多,但集会演讲的内容各异,不入耳的话也多,何以受用的话就记得这么清楚呢?总之,是挑好话来听,“你看,连外国人也知道我们的好”,触了逆鳞的,便是“他外国知道个……”这活脱脱便是鲁迅笔下乐于“被描写”的形象。
尤其可怕的是,长此以往,会使那些维护崇高成为一个门槛低的行当,从业者无需具有探求真相的能力或兴趣,只要能简单地传播“神话”就可以了。这不仅会降低我们的集体IQ,也会玷污那些看起来高尚的主张。就算孔二先生,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今天,早经揭穿的传言可以勒石,而同样久远的人事、记录却斑驳零落。这不知是因为2500年前的智慧遗失,还是那智慧一直影响到今天之故了。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