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黍匀
(广西南宁,上古智阳,530001)
【摘要】我国医学对于各类疾病有详细记录。中恶属于常见疾病,在各类中医书籍均有记录。该症多发儿童、成人、老人身体,通过系统分析,以利于明确其原义及原理,并对现实健康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医学;中恶;黄帝内经
历代中医(即中国医学)对于“中恶”病症有详尽的研究,但是,由于西方医学的引进以及观念的争议,使对于该病症的研究和分析至今尚未得到系统研究。“中”字《说文解字》解释有“内也”的意思,引申为遭遇、发生的意思;《黄帝内经》中对“恶”有很多的研究。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逆...嗌干面尘色恶。”《灵枢·本脏》:“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有不佳、恶化、污秽等含义。因此“中恶”在词义上应该属于遭遇十分不好的因素导致的问题。
由于该症从儿童到成人、老人,都能普遍遇到,有必要对古代医学典籍进行分析,以得到确切的含义表述。
1 名称分析
医学字典认为,中恶为古病名。又称客忤、卒忤。既为疾病名,也是穴位的名称。而因多见小儿发生,因此也是小儿易患病名之一。如《诸病源候论·中恶候》:“小儿中恶者...其状先无他病,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医家归为中恶乃小儿之急性恶疾一类。后泛指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的病证。
1.1出处及症侯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指出:“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当尔之时,兼有鬼神于其间,故亦可以符术而获济者。”中恶与卒死、尸蹶等症同,属于人体阴阳二气忽然受阻隔不通,最终衰竭引起的症状;但是并非不可救,使用有特殊能量的方法也可以救治。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概括了中恶的病侯类型:包括中恶候、中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邪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喝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
而明朝《证治要诀·中恶》详细描述了中恶的各类症状及发生因素:“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邪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该症发生的时候,正气受干扰,然后忽然发作,手足冷、肌肤突起、面色发青或发黑、神经错乱、牙关紧咬或昏倒,其症状类似中毒,形态表现十分恶劣、棘手。
1.2 客忤
由于一些医书也将之归类为客忤、卒忤,因此也有必要对该症进行分析。
在《肘后备急方》最早记录该症,又名中客、中客忤、中人、少小客忤。此证多见于小儿,多因小儿神气未定,卒见生人或突闻异声、见异物,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易。如兼风痰相搏,累及脾胃,而受纳失调,则导致腹泻、口吐涎沫、腹痛、反侧瘈疭、状若惊痫。
在《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云:“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邪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邪气所犯忤。”
《説文解字》云:客,寄也。忤有违反逆行之意。因此客忤,从词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外来因素使身体进入不正常的混乱状态。而以小儿多见,可见,该症若不能得到熟悉掌握,对于小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医学行为。记载认为小儿是因为受惊吓而致;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属于精神受损现象,本质是外界之邪干扰正常体质所致。
因此,“客忤”可以理解为外界入侵的邪气使小儿受到惊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1.3 卒忤
卒忤也是病名。宋《圣济总录.诸注门》云:“论曰,志弱心虚,精神失守,忤犯邪恶,令人心腹暴痛,闷乱如死,无所觉知,故曰中恶,又曰卒忤。盖阴阳否隔,气道厥逆,上下不通,阳气散乱,故令不知人也。气还则生,不还则死,久不已则变注。”卒忤同于中恶,属于同症状不同的叫法,原因都是由于阴阳气隔,散乱致危导致。医家提供的参考方法是“备急散、桃皮汤、麝香散等方”。
1.4中恶
至清时,陈复正著《幼幼集成》将中恶与客忤划分开来,认为“此证比之客忤为更甚。盖客忤无非外来人畜不正之气,中恶则中恶毒之气。如老柩荒厝,淫祠古树,冷庙枯井,败屋阴沟,皆有恶毒之气存焉。”从发病来源看来,客忤只是一般的邪气导致,而中恶却是极邪之气导致。这些极邪之气来源自败坏肮脏之处,如老柩荒厝(多为停放尸体的场所)、淫祠古树、冷庙枯井(人烟罕至之地)、败屋阴沟(溃败污浊之地)等等,其实且不论其它原因,这些地方也是各类毒虫、有害细菌等滋生蔓延之处,更有污浊空气萦绕,因此,体质虚弱者至此,容易受寒或感染各类病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这些因素比之客忤的导因,确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
以此论之,中恶比之客忤尤甚。
1.5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中恶、客忤、卒忤的发生原因都是阴阳二气受外邪阻隔,导致身体发生急性病危的恶症;但是客忤倾向于对小儿的描述,生发也较轻,中恶包括了小儿发生的类型,也包括了成人类型。因此,名称应该如此表述比较合适:中恶,亦名卒忤,小儿发生为客忤。
2 对策分析
明朝的万密斋《育婴家秘》卷一谈到:“小儿有病观形色,青主惊风红主热,黄为伤食白主疳,若中恶时其面黑。”小儿若发生中恶类疾病,面色多出现黑色症。黑色多为危急重症,因此,医家最为重视。
2.1析因
清时陈复正《幼幼集成》分析了中恶的发生因素:“老柩荒厝,淫祠古树,冷庙枯井,败屋阴沟,皆有恶毒之气存焉。”恶毒之气侵袭人体是主要原因。宋朝《圣济总录.诸注门》提出中恶多为体质虚弱之人多发。“小儿触之,从鼻而入,肺先受之,闭其清道,填塞胸中,忽然而倒,四 肢厥逆,两手握拳,上气喘急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