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
潘知常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2007年11月13日)
“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中国圣者传下来的一句古训,也代表了中国人的一个理想。可是,这些年来,我却越来越相信另外一句中国老百姓的俗话:“饱暖思淫欲”。
我这样说,大概已经不用再举什么例子来证明了吧?“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中国的圣者就是这样令人尴尬地输给了平头百姓。因此,值得讨论的倒是为什么会“仓廪实”而不“知礼节”?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就必须首先去弄清楚“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前提。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狗急跳墙”,在机会成本多和风险成本小的时候,人们无疑有可能不去选择蝇营狗苟、偷拐骗抢的做法。孟子说的“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前提,却往往被国人所疏忽。那就是必须保证没有人去居心不良地利用机会成本与风险成本,更没有人去铤而走险。例如,如果有人利用自己手里的机会成本高这一优势,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欺骗他人以谋取更大利润呢?如果有人利用自己面临的风险成本比较小而在“仓廪实”之后继续去甘冒更大的风险以行骗呢?那导致的结果自然就不是“知礼节”了,而是离“知礼节”越来越远了。我要说,这正是我们在中国当下所看到的财富越多而精神没有随之提升反而趋向堕落的不堪一幕。举个例子,中国人喜欢说“铜臭气”,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自古以来而且尤其是在今天目睹了太多太多的人在“仓廪实”之后的变本加厉的贪婪、无情、奸诈、欺骗的结果吗?
西方的历史确实让人们看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倒过来的,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是“知礼节”而“仓廪实”。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发现,就是有力证明。先有“新教伦理”所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后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先有“新教徒”,后有资本家。他们很多是在“为信仰而工作”,这保证了他们不但在创造财富的时候能够恪守诚信,不损人利己,而且保证了在获得了财富以后也依旧能够如此。而高登·雷丁(Gordon Redding)在《华人资本主义精神》中则谈到了他的一大发现:华人创业的动机都往往是出自于一种不安全感。
我们知道,市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一种“信息的不对称”,也就在于一种彼此无法完全信任的“囚徒困境”。因此贪婪、无情、奸诈、欺骗的机会是始终存在的,并且,这种机会往往会因为“仓廪实”而增加,而不会因为“仓廪实”而减少。如果一个人不是“为信仰而工作”,而是在为“安全”而工作,那他就会永远不“知礼节”,因为在没有“安全”的时候他要去不择手段地得到“安全”,而在有了“安全”以后,他又要不择手段地去防止自己的“安全”的失去。我们有些企业家在成功以后仍旧不“知礼节”,仍旧是不择手段,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跟我谈到这种情况时,都是用的“身不由己”这个说法,可是,为什么会“身不由己”?还不是由于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彼此无法完全信任的“囚徒困境”所可能导致的“安全丧失”的莫名恐惧?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所遭遇的“仓廪实”而不“知礼节”实在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当国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把进入市场经济说成是“下海”和“挣钱”时,就已经在向我们暗示着今天的一切了。看来,尽管没有市场经济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市场经济也绝不是万能的。缺少礼仪、缺乏信仰的市场经济不会是个好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