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刊之
[173期]2016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营养学意义
黎黍匀/文
2016年10月,瑞典诺贝尔奖组委会把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了日本的大隅良典,使他成为单独获得所有奖金的人物,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他的主要成果是因为“在细胞自噬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大隅良典的发现引导我们对细胞内容物的回收机制有了新的理解。他的发现为理解自噬在很多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铺平了道路,比如对饥饿的适应性以及对感染的应答。
什么是细胞自噬
1963年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首先使用了“自噬”一词。这是因为当时发现了细胞可以把自身成分用膜包裹起来,形成囊泡给溶酶体降解。1974年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因为发现了溶酶体的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科学家不断在溶酶体内发现许多细胞成分,甚至细胞器,因此推断细胞内有一种机制可以将大量的细胞内容物运输到溶酶体内消化掉,即囊泡机制。
到了1997年,日本的大隅良典通过实验发现了自噬的关键基因ATG1,并阐明了与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的相关的机制,为模拟和了解人类细胞中的同类现象提供了强有力根据。还有一个女性科学家是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Beth Levine教授发现了抑癌基因就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的过程来实现这一功能的。
简单的概括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可以通过自噬和溶酶体,消除、降解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细胞的重建、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须原料,实现细胞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的过程。通俗的意思就是细胞可以进行自身的修复、清理等工作,即细胞自身的自我愈合功能。
对营养学的意义
通过对细胞自噬的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机理在营养学领域尤其得到应用。各类的慢性病发生,多数是因为所在的脏器发生了提前早衰、过度老化、损伤过度等的细胞代谢现象,这些现象会大量促进细胞进行自噬的行为,而大量进行自噬,一旦失去营养的供应,细胞进入了过多自噬的状态,导致了细胞提前凋亡。从这个角度来推导,对于各类慢性病人群采取合理的营养供应,促进细胞进行正常的自噬行为,则有可能使慢性病走向全新的调理或自愈的状态,获得新的治疗成果。
而对于各类养生人群,平常通过补充正常的食物或草药类食品,供应充足的营养能量,使身体处于活跃状态,利于细胞随时进行合理的自噬行为,使身体的新陈代谢时刻处于平衡状态,则各类疾病就不容易发生,促进保健养生的进行。
对于一些亚健康人群,则是明显的处于细胞过度进行自噬的体质,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护理,促进体质的自愈,也是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
总之,不管是慢性病或亚健康人群还是处于压力大的人群,其体内的细胞损伤过度、细胞自噬行为过度都是必然存在的现象,而采取营养防护或强化营养能量,则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病变的发生趋势的,利于健康的恢复。
所以说,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我们营养界带来更加确切的原理分析,也为营养学养生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参考网络报道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