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养师出路系列之三
黎黍匀/文
营养师为何需要临床的技能和中医的诊断能力,目的就是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并进行合理设计,为体质的康复提供积极参考。
我们在教材A册已经说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医学检测与健康的检测是不同样的方式。从诊断领域划分,可以这么说,医学检测是宏观的检测,专注于已经发生的疾病状态的验证。而营养的健康的检测是通过微观的检测,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即将发生的疾病风险的程度。一个是评估病,一个是评估患病的风险。
详细细节大家可以翻看教材。那么,作为营养师,面对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认为全球80%人群处于该状态),如何确定他们的症状、如何分析、如何调理成为核心的问题。
对于亚健康的状态,目前公开的症状有: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注意力分散,思考肤浅;容易激动,无事自烦;记忆减退,熟人忘名;兴趣变淡,欲望骤减;懒于交往,情绪低落;易感乏力,眼易疲倦;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头昏脑胀,不易复原;久站头昏眼花目眩;肢体酥软,力不从心;体重减轻,体虚力弱;不易入眠,多梦易醒;晨不愿起,昼常打盹;局部麻木,手脚易冷;掌腋多汗,舌燥口干;自感低烧,夜有盗汗;腰酸背痛,此起彼伏;舌生白苔,口臭自生;口舌溃疡,反复发生;味觉不灵,食欲不振;发酸嗳气,消化不良;便稀便秘,腹部饱胀;易患感冒,唇起疱疹;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憋气气急,呼吸紧迫;胸痛胸闷,心区压感;心悸心慌,心律不整;耳鸣耳背,易晕车船。
大家对上面的症状都有认识和了解,实际上分析之后,你就发现问题很大。
我们已经在教材里面谈到,我们都知道人体有八大系统,可是以上的症状只反映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还有四个系统基本不涉及。如果客户涉及的是其他四个系统的问题的时候,你又应该如何解释和分析呢?
这些细节是必须要掌握的。
而且以上的症状有的还是以隐秘方式借其他系统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耳鸣,似乎是循环系统的问题,实际上有的是骨骼系统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综合的评估,很容易带来判断失误。
最近有一女士给我信息说,脸上的斑点开始增加,黑色的,怎么回事?我们知道,皮肤与肺有关,而肤色又与肝胆有关,皮肤代谢不佳,是肺解毒能力下降,而皮肤长斑点,又与肝胆解毒下降有关。所以,在你没有任何检测的状态下,可以告诉对方是肝胆、肺解毒能力下降引起的。该女士回复说,目前咳嗽,的确免疫力有下降。
当然这些是轻的分析,如何解释清楚才是真正的技能。
如果我们只解释症状是什么,就无法帮助他们了。因为你一说是什么器官问题了,他们就会问,到底如何解决?这是失败的解释。真正应该是说完之后他们就自然懂得如何选择了,把决定交给客户,而不是还是交给营养师。为什么呢?因为亚健康人群就是一群无法使用正常饮食调理康复回来的人群,需要强化营养成分的对象。如果解释不合理,他们将继续选择饮食而不是营养强化配合,这显然不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急需营养增补。比如一个经常抽筋的人,是应该增加钙的补充的,而不是单一饮食解决。如果引导不对,他们认为没有问题,而选择饮食,忽视了增补的选择。结果当然是客户自身的损失,因为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营养素无法从饮食补充足够的时候,是需要增加强化计划的。为何国家建议食盐加碘?目的就是强化缺乏地区的人们选择,避免不良影响出现。这样的选择是科学的。
亚健康人群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饮食无法提供足够营养成分。比如开夜车的司机、飞行员、上夜班的人群、守夜的安保人员、夜间策划的创意人员、夜间阅读文件的高层人群、失眠的人群等,他们需要常人两-三倍的营养成分调理体质,如果不进行营养强化,很容易导致体质的持续损害,并可能引发一些突发疾病的发生。经常报道的猝死现象就是最典型的。
每个器官都有它的压力界限,而亚健康人群几乎都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检测,失去控制体质变化的机会,容易发生意外。我们营养师必须掌握这些规律,营养素的消耗在亚健康人群一直是处于缺乏状态的:
需要数量 维生素C 钙 维生素B族
正常数量 健康人群100毫克 健康人群800毫克 健康人群10毫克左右
强化数量 亚健康人群200毫克 亚健康1000毫克 亚健康30毫克左右
治疗数量 疾病人群800毫克 疾病人群1500毫克 疾病人群50毫克左右
饮食一般可以提供正常数量,而无法满足亚健康、疾病人群。这就是需要强化补充的原因,如果对方不愿意强化补充,坚持用饮食,那么他们必须变化工作和生活状态,比如飞行员不开夜班飞机、守夜人群换半天班。但是他们是不可能马上可以做到的,所以必须强化补充。
以上细节,营养师如果不清晰告诉客户,就不容易进行合理调理。
对于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数量清晰度高之外,还要求对选择的营养增补剂的质量,具备很过硬的选择眼光和水平,因为目前的营养增补剂非常之繁多,质量好坏不一一可察,必须要良好的产品检测素质和知识,才可以选择到合适的产品给需要的人群。
此外,即使选择好产品,也熟悉如何搭配,功能类型和能量类型如何设计要熟悉。
再者就是对调理过程的反映和抗性反应要明确,如此才能达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