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胖的研究概述
黍匀营养机构夏圣清(五级技能)
一、历史现状
二、发病原因
三、病例分析
四、治疗方法
五、预防措施
六、相关研究
一 历史现状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分布之广,已经达到令人不安的程度。
人体的体重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相对不变的固定体重,包括骨骼等重量;另一部分是可变体重,包括水分,肌肉,脂肪等重量。美国波士顿大学口腔微生物学家的研究证实,肥胖或超重可导致的健康危害已不仅仅限于人们所熟知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它还可能增加人们患牙周病的几率,甚至危害免疫系统,单纯的腹部肥胖可能更易引发心脏病;出现躯干性肥胖的年龄,男性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在更年期之后较易发生,肥胖对健康的危害程度是随肥胖程度递增的。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
中国医学认为减肥应从饮食、运动、中药健脾化痰、调补肝肾等方面着手,用以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将人体多余的脂肪代谢掉,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相传在我国元代,朝廷中就有专门给皇宫贵族们在御膳中加入中药来改善肥胖体质,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就曾记述了许多能利水、消肿、减肥、润五脏的饮食方法,至今仍闪耀着中国传统食疗学的光彩。
二 发病原因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等状态统称肥胖。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即为肥胖症。
以下是根据医学界评定肥胖程度计算公式BMI法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 身高(米)的平方kg/m2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18-25
超重:体重指数25-30
轻度肥胖:体重指数>30
中度肥胖: 体重指数>35
重度肥胖: 体重指数>40
三 病理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的原因有遗传、下丘脑病变、内分泌、代谢因素、少运动、营养心理
因素引起,肥胖病者脂肪积蓄于皮下、大网膜、肠系膜、肾周围,形成脂肪库.腹部隆突,横膈上升,心肺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及换气,心脏周围包有大量脂肪会影响心脏舒张功能。一个脂肪细胞大约储存0.5微克的脂肪,我们身体含300-500亿的脂肪细胞,能转化成大约15公斤的脂肪。它们隐藏在腹腔内,包裹着内脏器官,正常作用是保温,防震与润滑。但过多就会造成体内激素、酶与血液成分变化,发生脂肪代谢失调,影响胰岛素感应与心血管系统。
现代医学把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原发性:指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但伴有脂肪、糖代谢调节过程障碍;与家庭,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环境等以及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不足有关。
例如:
(l)遗传与环境因素;
(2)能量的摄入过多,消耗减少;
(3)生活及饮食习惯;
(4)神经因素。
继发性:是以某种疾病为原发病,常非该病的主要表现,更不是该症状的唯一表现。
例如:
(1)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摄食中枢神经障碍、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胰岛
素等,或有使用类固醇药物者都可能导致肥胖。
(2)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 :细胞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和脂肪堆积程度有关。
中医学认为肥胖病是血气能量不足和经络不通;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人先天对肥
胖有影响、七情因素对肥胖也有影响;
例如:
(1)饮食失节、疾湿阻滞型,此型肥胖,是以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过饮酒、酪、奶、
浆引起,故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调,伴有身体重着,神倦乏力,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时腹胀满,舌淡红,苔滑或厚腻,脉濡滑。导致湿热内蕴,或留于肌肤,使人体壅肥胖。
(2)好静少动中医认为“久坐伤气”静而不动,气血流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
功能失调、水谷精微输布障碍,化为膏脂和痰浊,滞于组织、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
(3)脾肾阳虚、水湿内盛型,此型肥胖,以神倦嗜卧,呼吸气短,动则喘气,腰膝酸
软,下肢浮肿,夜尿较频,心悸为突出表现。舌淡苔薄白而滑,脉濡缓而弱。
(4)七情怒则伤肝,肝失疏泄,或思伤脾等情绪变化,都可影响脾对水液的布散功能
而引起肥胖。另外,情绪温和,举止稳静,不易紧张、激动,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分吸收转化,也可出现肥胖。俗称“心宽体胖”。
(5)痰淤阻络、气不宜扬型,此型肥胖,突出表现在口唇紫绀,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白天嗜卧,甚至昏睡,夜寐不宁,烦躁,记忆力减退,痰多,口干不思饮等证候,舌瞎紫,苔薄或滑腻,脉沉涩。
(6)遗传、体质:中医早已注意到体质即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肥胖者的子女常为
肥胖,且为全身性自幼发胖。
四 治疗方法
生活中很多成功的减肥方法,其中普通康复疗法就是控制饮食,限制每日总摄入量,通过平衡膳食来实现,平衡膳食就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例如:
(1)食物多样:豆类、谷物及薯类为主,蔬菜及水果类为辅;
(2)每日摄入适量的鱼、禽、蛋,少吃荤油。
(3)进食顺序是先吃水果,其次餐中多吃蔬菜以及清淡食物、适量吃点米饭、肉这样比较符合健康膳食,而且能控制食欲。
中药治疗肥胖的方法 :
(1)脾虚湿阻:健脾利湿;
(2)少食肥腻:健脾化痰,和胃降浊;
(3)胃热湿阻:清热利湿;
(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5)脾肾阳虚:温肾健脾。
中医药膳治疗:
(1)、薏米粥《本草纲目》用薏米30克,将薏苡仁洗净,置于砂锅内,加入适量,再将砂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煨熬;薏苡仁熟烂后即成,随意饮食;能健脾除湿,减肥消肿。
(2)、冬瓜粥《粥谱》用新鲜连皮冬瓜80克—100克(或冬瓜仁,干的10—15克、新鲜的30克),粳米100克为原料。将冬瓜用刀刮后洗净,切成小块再同粳米一起置于砂锅内,一并煮成粥即可(粥内不要放盐)。或先用冬瓜仁煎水去渣,饮用每天早晚两次时,常食有效。能利尿消肿,减肥降脂。
(3)、荷叶粥,用鲜荷叶1张(约200克)、粳米100克。将米洗净,加水煮粥。临熟时将鲜茶叶洗净覆盖粥上,焖约15分钟,揭去荷叶,粥成淡绿色,再煮沸片刻即可,随时可服。能清暑,生津,止渴,降脂减肥。
五 预防措施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肥胖是长寿之敌,是多种疾病的温床,建议密切关注调整体重。如果你要减肥,不是说为了有一个漂亮的外表,而是要为自己减少生病的危险;为使自己健康减肥,而不是减一个局部。目前市场上通过药物来减肥的手段,大部分减的是水分,一些营养物质靠水分来运送,体内的毒素也靠水分带走,如果人体散失太多的水分,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将受到损害;所以,減肥不当的人往往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诸如:四肢无力、心情烦躁、讨厌工作、不想运动等等。
现在医学界关注健康已经深入到身体内部,最新的观点是:减肥要从控制和减少体内脂肪开始,在体内环境彻底改善的基础上,进行外观塑形,达到健康瘦身的目的;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保证低热量摄入,平衡膳食加上适当运动。
正确的预防肥胖 :
(1)加强锻炼。对肥胖患者来说,运动尤为重要。久坐少动,气血滞涩,代谢缓慢,体内脂肪堆积,使肥胖加剧,甚至导致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人体运动时,可以消耗脂肪,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通性和血管弹性,可防止肥胖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少食肥腻。肥腻食物(如过量食红肉及油炸、煎、烤)等高热量食品,这类食物经常摄入过多,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长此以来,就会形成或加重肥胖症。
(3)精神乐观。合理安排生活,保持精神乐观,加强与外界的交往,长处于健康的精神状态对于抑制食欲、预防肥胖大有好处;
(4)食物多样化,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例如多选用糙米、胚芽米、麸皮面包及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
肥胖症饮食注意:
(1)每天总热量不宜少于1200千卡。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按肥胖症配餐方案计算好每日总热能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量。
(2)忌喝果汁饮料,尽量采用新鲜水果、蔬菜,因其富含纤维素,可增加饱腹感,防止便秘。
(3)口味不可太咸,以免体内水分滞留过多。
(4)烹调方法,以蒸、煮、烤、炖等少油为宜。炒菜用的油,必须按计划中规定的量,因此不宜大量吃油炸食物及喝肉汤。
(5)用餐采用分食方法较好,以便正确控制份量。 禁忌食品:严格限制糖果、酒类、饮料、甜点、罐头制品、蜜饯食品等零食。
六 相关研究
肥胖的危害:
肥胖诱发心血管疾病;
肥胖女性易患抑郁症;
肥胖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肥胖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肥胖增加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青春期少女因发育出现较胖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此外还有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中老年人发胖容易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还会诱发或并发许多疾病。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逐渐降低(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中风、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等)。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病,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而且一直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特别是从
儿童开始 形成肥胖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任何形式的能量摄入过量或能量消耗不足都可以引起肥胖,如膳食不平衡,肉类和脂肪吃的太多,蔬菜和水果不足;体力活动太少,缺乏运动等。再说肥胖也能“传染”,这一发现或许为解决肥胖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美国弗明汉心脏病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肥胖的朋友,那他(她)发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57%;如果有一个肥胖的兄弟姐妹,那他(她)发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40%;如果有一个肥胖的配偶,那他(她)发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37%。此外,如果你有一个极其亲密的胖朋友,那么你发胖的可能性将会增加3倍。研究人员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你们拥有相似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而是这些身体肥胖的亲人和朋友改变了你对于体重可接受的标准,你会认为他们的体重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建议,体重超标或已到达肥胖标准的人,应该及时控制体重,科学的运动加上合理的饮食。
指导老师 黎黍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