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亚洲首富孙正义年阅读2000本
孙正义是韩国人,在日本出生,在美国留学长大,所以他精通韩文、日文、英文。
亚洲首富孙正义是软件银行集团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是该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创立了一个无人相媲美的网络产业帝国。他的这个帝国并非是受其统治的帝国,而是一个由他支持扶助的高科技产业帝国,他不是在自己独自享受,而是为使更多的人掌握高科技信息,贡献出他的智慧与才能。
害怕孤独的人是可怜的,他们总是模仿,希望有很多人这么做了才愿意行动.但是当很多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他们早就被抛弃了。
孙正义模式
孙正义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投资一家在某一方面领先的公司,然后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并少量套现,套现额以收回投资成本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为度,然后用投资收益来再投资,再套现。这个做法既体现了他“长期投资互联网” 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几年来,我先后给互联网投资了25亿美元,现在已经套现了30亿美元。”孙正义向中国记者介绍自己的战绩。目前,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旗下共有21家上市公司,在套现30亿美元之后,软银公司持有的未兑现股票共值2.1万亿日元(10月8日的数字),约合230亿美元。
这当然不是全部,软银公司旗下的公司共有450家之多。
软银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它于1994年7月22日募股,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1.1万日元,经过连年送股拆细,现在每股相当于当初的14.97股,目前的股价正好在1.1万日元上下,也就是说,软银给参与首发的投资人带来了15倍的收益。
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在今年2月份,当时,软银的股价达到6万日元(复权价),它相当于发行价的90倍。而在1998年年底的时候,软银的股价还在发行价一带徘徊,也就是说,在从1998年年底到2000年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软银的股票共上涨了90倍! 孙正义本人持有软银44%的股票,在软银股票最火的时候,他的身家一度达到700亿美元,直逼世界首富盖茨(当时盖茨的身家大约为780亿美元)。
这时,一些以前说他是疯子的人开始不无妒忌地说他运气真好。言下之意是,如果说话人的运气能和孙正义一样地好,没准也能捞个几百亿美元什么的。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疯了,”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回忆孙正义给他们投资时说,“在1998年3月的时候,向一家刚刚兴起的公司投以亿计的钱显得太冲了。但是,”在谈到孙正义的成功时,杨致远的话锋一转,“我可不认为他是靠运气,他看到的是15年20年后的事情。”
孙正义于1957年8月生于日本佐贺县,他是韩国裔移民,虽然已经是第三代了,但是他小时候没有加入日本籍,这断送了他成为一名教师的梦。
日本对外国人当教师有很多的限制。于是,他转而想成为一个商人。
孙正义的父亲开了一家弹子房,小时候,孙正义常常能听到父亲嘟囔:“今天下雨了,所以生意不好。要是天晴的话,一定会好的。”
当时他就想,要是自己经商,一定不能做那种看天吃饭的生意,而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他要打造的是铁一样的成功。 高一暑假,他得到了一个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参加英语短训班的机会。刚一到加州,他就喜欢上那里自由、开放、乐观的气氛了。回到日本后他就向父亲提出,要到美国留学去。 所有的亲戚都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但是,他表现了坚定的态度和天才的游说能力,终于,父母被说动了。1974年2月,他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那时,他不到17岁。 在旧金山附近读完中学之后,1975年9月,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读经济专业。 大学里,很多同学都在搞勤工俭学,他也想搞。但是他觉得刷盘子一类的工作得不偿失,他决定搞发明,用发明来挣钱。
孙正义搞发明的办法很奇特:从字典里随意找三个名词,然后想办法把这三样东西组合成一个新东西。每天他给自己五分钟来做这件事情,做不来就拉倒。一年下来,竟然有250多项“发明”。 在这些“发明”里,最重要的是“可以发声的多国语言翻译机”。它是从字典、声音合成器和计算机这三个单词组合而来的。 现在,我们很多人的计算机里面都装着一种叫“词霸”的翻译软件,孙正义的发明所实现的功能与之很类似。他要做的是,你在机器里输入日语——我们以日英翻译机为例——机器能自动发出与其相对应的英语的声音来。
有了这样一个机器,一个不会任何英文的日本人就可以向美国人“说话”了。 孙正义觉得这个产品会有市场,他甚至连如何经营产品都想到了:把它放在机场里,供外国游客租,当游客回国时再还给机场。 天才的游说能力再一次帮助了他,他说服了“半导体声音合成芯片”的发明人和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技术人员来实现自己的发明。 然后,他利用假期回国探亲的机会向日本的大公司推销自己的发明。夏普公司对这个发明表示了兴趣,并花1亿日元的价格把它买了下来,这是孙正义的第一桶金。 除了发明,大学时代的孙正义还表现了自己的商业头脑。当时,日本游艺机很是盛行,而美国则很少见。于是,孙正义决定在校园里经营游艺机。他注册了一家叫“和音”的公司,从日本组织来旧游艺机,对其软件稍加改动之后摆放到学校的休息室、食堂、宿舍等地。游艺机给孙正义带来了不小的财富。到毕业的时候,“和音世界”足足给他带来了100万美元的收入。

一年阅读2000本书成就事业
对一个学生来说,100万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是在孙正义眼里,游艺机只相当于他父亲的弹子房,用来勤工俭学还行,不能做终身职业。事实上,他的目标说出来有点大得吓人。19岁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来岁时打出旗号;30来岁时储备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金;40来岁的时候决一胜负;50来岁的时候实现营业规模1兆亿日元。”回过头来看,孙正义基本上每一个年龄上都实现或者提前实现了19岁时定下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显得近乎狂妄。
1980年,23岁的孙正义回到日本。虽然他的目标很大,但他并没有急着去做事情,而是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此时的他得了肝病,住在医院住了两整年。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四千本书籍,平均一年读两千本书籍,平均一天读五本书籍。孙正义在读完了四千本书籍之后,他写了四十种行业的计划,他发现要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电脑行业。
说是“想”,当然不是呆在屋子里神游八际,他有更切实的做法:把自己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做市场调查。孙正义显然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他想做的事情有40种之多。“对这40种项目,我全部都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十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每一个项目的资料有三四十厘米厚,40个项目全部合起来,文件足有十多米高。” 然后他列出了选择事业的标准,这些标准有25项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1.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 2.是不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领域; 3.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 4.是不是别人可以模仿。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1981年,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注册了SOFTBANK,直译过来就是“软件库”。
公司成立的早晨,他搬了一个装苹果的箱子,站上去——孙正义个子很矮,以记者的感觉,大约不会高过1.6米——对两名雇工发表演讲:“5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日元。10年内达到500亿日元。要使公司发展成为几兆亿日元,几万人规模的公司。”两个雇员听得张大了嘴,不久,他们都辞职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读了四千本书籍。从“软件库”到“软银行”。当时,孙正义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不做太技术化的行当,而要做一个基础设施商。比如开发软件要冒很大的风险,搞不好就栽了,但是做软件的销售风险就要小得多。他自己爱用一个比喻:我们是修路的,不是生产汽车的。不管你是丰田汽车还是福特汽车,都要在路上跑。
在进入软件批发行当之后,孙正义发现宣传自己、宣传产品很重要,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路”,于是他决定发展自己的媒体事业。很快,他有了五六家计算机专业媒体。并进一步发展其他媒体——后来,他还一度和传媒大王默多克结盟,向电视进军。后来,孙正义涉足展览行当,花巨资买下了著名的COMDEX,使自己处于IT界的风口浪尖。
1995年投资雅虎之后,SOFTBANK开始转型,逐渐成为一个专门投资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商。
1981年,当孙正义把自己的公司叫做SOFTBANK的时候,他大概没有想到,十多年后,SOFTBANK真的成了一家带有银行性质的公司 ——英文银行有“库”的意思,也有“银行”的意思,SOFTBANK既可以被理解为“软件库”,也可以被理解为“软银行”——这确实是一个“软”银行,它没有存贷款业务,以投资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整个公司变成了一家控股公司。
2000年3月公布的1999年报显示,SOFTBANK的总资产为1.17万亿日元,而它的固定资产只有1318亿日元,占总资产的11%左右。这表明它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成为一个风险投资商的转型。
事实上,SOFTBANK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依孙正义的话来说,他们是“这个星球上从互联网经济上拿到最大份额的公司 ”。
互联网给SOFTBANK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机会,反过来,SOFTBANK也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如果不把思科和美国在线计算在内,SOFTBANK共占了全球互联网的8%左右。在日本,这个数字可能超过50%。
最近半年来,随着股市的调整,SOFTBANK的股价以及它所投资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较大的下跌。孙正义个人在半年内的损失超过了500亿美元,但是他还是坚持他既定的投资方向。“我看好互联网的未来,SOFTBANK不是做一年两年,而是着眼于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三百年。”他对记者说。
现在还很难判断他对互联网的情有独钟到底会带来什么,但是,记者相信,如果一个人用了十几米厚的资料来做事业选择,如果一个人的目光看的总是几十年甚至三百年之后的事情,想让这样的人彻底失败,恐怕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