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界.南怀瑾先生
黎黍匀/文
学文
瑾公浙江人氏,民国七年(1918)诞于书香门第。其幼习诸子百家,遍阅经典。有侠义之气,乃习于武艺。及长,琴棋书画皆通,又习天文历法,其间精髓,每有自得,欣喜不已。后入浙国术馆,二期毕其业;入军校,十期毕其业。再修业金陵大学社会福利系,期于当世。
修武
有志于抱负,于杭寻剑仙,寻而不遇,乃诚其心,及心诚乃见。剑仙云:剑道之始,夜烛日豆也,夜以剑分烛,日以剑分豆,各为半可入其门,勿他念。公志于学、艺二道,知不可兼得乃辞。明人指点,蜀中多高人。入蜀遇道俗二异人,尾随而告之曰:缘者何谓?云某地某处可相会。言毕而去。后公入蜀,遍访名士,有剑中异人,有轻功匐墙而上,皆因无法专其一而辞去。有拳法犀利,伤及于人,乃悟武之不足,文有延德,乃为禅去。时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修禅
辞教官职,拜于维摩精舍,袁焕仙大士也。授之心得,悟于八方,缘分至而遇虚云法师。得闻大法,心底澄明,深有佛缘而随学之。有正等正觉智缘引领,至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于大坪寺青灯素食作伴,研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六千卷佛学经典,始闻八千诸神佛弘法流智,印证修持,明悟上智上识,此生无穷益。又有袁大士,逢那寺众禅七,妙有法缘,合是如是,为之流芳,即为“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见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又有印华法师虔心养护,普钦大法师首肯,于子有归,得涉经宅栏智。有紫光色现于身,诸等众生自此有缘近法,得那无量上等上觉智识,八千诸等佛陀香闻四方,加持法愿,功德无量也。瑾公谓:“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公后忆印华法师云:“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峨眉山归,多宝寺静修史籍。民国三十四(1945)年,公与风了和尚远走康、藏,访诸密宗,幸得红教、白教、黄教、花教诸秘藏法本,深缘有加。得见贡噶活佛、根桑活佛,有上师加慧,修为密宗上师,于成都大慈寺,贡噶活佛传法印证。与川九年,始有大成,公赋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此后,取道渝,奔于滇,宣学于学府,隐于天竺,批阅四库全书有年。
至台
己丑年(1949),公至台。初涉商,然不谙商道,业萎而退求于术。时境遇不佳,穷困顿厄,凄苦清寒。公自云:“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有缘者闻公修为,欣然入之,拜以师礼,隆以盛宴。公仰赖于弟子,会台名山古刹,八方大德者,倾言大法,众人尽醉,自此誉名日隆。公《禅海蠡测》出,与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搭宜便桥梁。其后,虽其岁为艰,左手为笔,右手护子,扔不废于日,又出《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二书,原为稻粮谋,亦成修道桥。弟子渐多,其业日而盛之,公言始传法典。
弘法
自此,公邀于名家讲坛、大学学府、诸等团体机构不绝,影响日远,著述渐丰,各界趋之若骛,门庭若市,岛内外渐成师者也。
大成
戊申年(1969)设东西精华协会。联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公授学渊博广泛,学者遍各职业,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聚之。业大,公乃立老古出版社,其后名更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又设书院,办杂志,宏扬华夏文化,奔走不停。其间著作不断,益于世人:《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等。
公心乐善,好布施钱财。有穷困者,则助之以钱帛;有饿儿者,当为己出而呵护;更为故乡铁路助捐巨款,益于各代子孙而不名一文一厘。
公虽不喜争闹之世,数隐于市。然政者所异,遂于乙丑年(1985)旅居于美,三年返港。抱淡泊之志,过静谧之日。然两岸沟通,每有其障,皆邀公事,公叹:难以静心矣。然事关民族大义,华夏融通,亦不顾其难而上,无私而奔波焉。
晚年
甲申年(2004),公移居于沪。其时已为大师风范者,国人知之,闻风而动,皆争先为学,拜之门下。
丙戌年(2006),公因势而设太湖大学堂,长播文化之种胚,造栋梁之才人,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坠青云之志也。
壬辰年(2012)农历八月十四,公留巨富文化遗产于世,驾鹤坐化而去;世人慨叹且敬,赞公为文化之业劳碌终生,令国学文化自此有承,此等伟业,公英名当百世流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