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剧照)
孔子谈如何赚钱才可靠
黎黍匀/文
由于历代对孔子的片面理解,后人很多已经不知道孔子对财富的真正想法了。都以为孔子是一个鄙视财富,不喜欢金钱的人。这是相当极端的思维,因为金钱本身不是罪恶和无道的代表,真正决定金钱的意义的是人心。所以韩国《商道》中的主人公林尚沃说:“商业的本质是人心而不是金钱。”但是,金钱既然不是代表好坏的主体,自然就没有财富是否能够鄙视的看法了。如果以鄙视财富来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就是一种偏激和无知。
孔子对于财富对于金钱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金钱也是道的一种体现,符合道的金钱是可以取的,而违反道的金钱或财富是不建议获取的。因此他才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富与贵,人人喜欢,但是必须是在符合道的基础上才去取。同样,即使是让人厌恶的贫与贱,如果行为做法还是违反道的,就不容易远离。
但是,对于本属于你应该拿的,你应该拿,不应该犹豫和迟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里就涉及一个义和利的讨论了。
对于义和利,孔子认为是先有义,才能讲利。但是,不是极端地坚持义和利。比如一个人守护所谓的义,不需要利,这是相当错误的。孔子谈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明一个对待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抛弃其中一个。君子之所以重于义才到利,是因为明道,符合“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小人重于利,眼中只有利,忘记了道和德,因此是小人,成不了君子和大人。大人所谓合道合德者也,因此,《易经》云:利见大人,即贵人也。对于属于义的利,孔子是提倡即使有刀斧阻拦,仍然要一往如前去取。而只要违反了义,这些所谓的财富对“我”就是浮云啊。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所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也是一样的性质了。因为如果一定是忘记义去取得的利,最终是守不住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可见,孔子对于财富的看法和想法,是值得我们真正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