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9223    
 
   网站首页 | 营养研究 | 健康管理 | 函授考试 | 报名咨询 | 创造思维 | 企业简介 | 联系我们 | 注册登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营养专刊》 >> [122期]回不去的乡村,进不了的城
[122期]回不去的乡村,进不了的城

 

(韩国电影《那年夏天》)黍匀专刊之

[122期]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

 

黍匀营养机构编

    走在城市的路上,我们彷徨,到处是车,到处是人,热闹,但是却没有感觉。每个人都是如此匆忙,没有交流没有笑声没有热情,只有职业化的表情和职业化的动作,城市,已经让我们失去了感觉、感受、感动。走了一趟全国,到处都是一个摸样的建筑,到处是一个摸样的商品,特色已经消失,跟自己本地的城市没有任何区别了。

    于是,想回去农村。流浪的歌手一曲《春天里》,登时镇住了全国的民工,在那田野上,只要一把木吉他,就可以让心灵放松,生活幸福,而在城市里,即使身家上亿,幸福也是装出来的。心灵时刻崩紧,警惕地看着一切。而韩国的著名电影,《那年夏天》,里面熟悉的乡村情景,熟悉的土地的气息,让人感动;男女主角在田野里,西瓜地里恋爱的情景,充满了爱的美丽,情的华丽。自行车的声音,在山涧中行走,也是一种美好的感动。观众也许哭得一塌糊涂,可能不仅是剧情的吸引,更是乡村那种淳朴情愫带来的感动。

    于是,回去乡村,回家的感觉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可是,现在的乡村却又变样了,树木被砍光,河流被污染,化肥农药一样被那些搞农业的技术员弄的泛滥成河......

    多少人回去了乡村又回不了呢?可是留在城市又是一种压抑、受罪。

    彷徨和苦闷,催生了一种难受的感觉:回不去的乡村,进不了的城......

    作家叶一剑以独特的深度描述了挣扎在城市与乡村的我们,于是有了《乡愁里的中国》一书。

    《乡愁里的中国》

    在我们对城市还没有共识的时候,一栋栋楼房竖起来了,我们不得不忍受房价飙升、就业困难的局面;在我们对乡村还没有共识的时候,一个个村子被毁掉了,大量的农民被赶进了冰冷的城市。我们进不去城市,也回不了故乡,中国人的乡愁该往何处安放?

    十年阅读思考,七年田野考察,化成二十万字汇聚本书。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不过,这里关注城市的角度、层面,不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不是专业的城市规划和系统的城市治理理论层面,而是从将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

    作者叶一剑,现为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经济地理版主编,城市专栏作者。

    回不去的乡村,进不了的城

    叶一剑的书里提到所谓对中国观察的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乡村中国,或者说我们传统认知上的乡土中国的概念。后来还有一个叫城市中国,城市中国是基于2011年的时候,中国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化率其实已经超过51%,意思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居住在城市的人口超过了在农村居住的人口,我说的是居住概念,不是户籍的概念。这样的话我们对城市的思考可能又带来一个新的中国城市时代,所以我们将它称之为城市中国的概念。回过来我们大家看一下,这么多年中国的希望,或者它的悲哀其实很多都是发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的,所以我补充了一个叫城镇化中国的概念,这是三个层面。另外一个东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中国所有的思考,特别是近100年以来其实都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努力找到在国外的地方,包括先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比如说日本、台湾、越南,包括俄罗斯,对它的这些研究回过头看中国到底有什么样可以值得借鉴的东西,或者说通过这种社会变革的时间落差,或者叫时代落差进而反思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国内的变迁。包括后来走向欧洲,也是这样的过程。这里面我又提出了域外中国,大陆之外的中国,或者中国之外的地方,这样也是反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从这四个层面来看中国今天的变革,我们就得出了一个所谓的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样一个感觉,后来他希望将它上升为一种乡愁。

    梁鸿:农民只能用暴力的方式获取一点点生活空间

    这样的现状之下今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乡愁不仅仅是追忆,不是对桃花源的向往,更不是怀旧。经常有人说你想回到过去,过去我们多么的愚昧,现在我们发展了,你又在怎么怎么说。不是这样的,因为过去和现在一定是一条河流,一定不是完全断裂的,如果我们硬生生把河流切断了是把我们的血肉和根脉切断了,我们还有什么?我们都孤零零搁在沙滩上没有水流了,我们还有什么呢?思考乡土中国甚至是乡村的时候不应该把它作为过去的了,完全要抛弃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包括我回梁庄我经常百感交集,我一方面看着梁庄在一天天破败,梁庄的村民在减少,另外一方面我为我羞耻,因为纯粹想让他们不留在农村,他们又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你没有权利要求农民完全在农村,我们整个的话语,我们的意识都在远离农村,这样必然造成农村真正的破败,就没有任何的活力,从外在的物质到内在的精神都是没有活力的,当然更包括传统文化里面最深的东西,它也是破败的,也是废墟般的存在。所以我在回到梁庄的时候我经常觉得没有权力替他们说话,但是我又很想说,因为那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是被迫走上这样一个历史的道路,他们被迫在城里面边缘的地方过着支离破碎的生活。所以我是觉得农民,农村的流动可以是非常自由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被迫的流动说成他非要走,他非要进城。为什么城里那么好,乡下那么差呢?为什么这些多年往一个方向倾斜,把另外一个方向完全忽略掉?这造成整个中国农村农民大范围的流失。

    所以我们的题目是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因为从去年我也在做一个新的课题,因为第一本书《中国在梁庄》写的是梁庄的生活,梁庄在外打工的人是非常大的群体,我没有写到,去年我开始跑了十几个城市对梁庄流散在城市里打工者进行考察。的确是这句话,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他们在城市的边缘挣扎着生活,我们梁庄的亲人在城市里骑三轮车,天天怕城管抓。我去西安前几天我堂哥的车被抓了,要好几次没有要回来,他只好叫好几个车夫到城管门口喊叫,最后被要回来了。农民只能用暴力的方式获取一点点生活空间,这里面有制度驱赶,当然也包含每个市民的驱赶。我们在公共汽车看到农民工不自觉闪一闪,我们眼光一瞥而过,包括我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风景的塑造者。

    梁庄的人不断进城,而城市的人在驱赶他们,现在城市不断地扩建,不断地发展,城中村变成高楼他们只好搬到城市边缘,我去的时候他们的城中村又要搬了,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乡村回不去,游荡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回梁庄吗?不想回,他们说老了肯定要回,树叶落到树根下,这是我们的方言。其实说这个话的人已经快60岁了,他说我老了要回去,他还在城市里面生活多少年呢?可能要到瘫痪,回去再回到梁庄里面,在城里面把他的血和肉完全剥削干净以后,带着疲惫虚弱的身体回到了梁庄靠什么来养老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也包含我们生活在城里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理,不光是农民进不去的城回不去的故乡,城不是我们的家园,乡也不是我们家园,我们内心没有安定感,当然这是更大的话题。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叶一剑:我们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一路狂奔

    作为记者也好,作为学者也好,当你问我答案的时候我可能马上变得手忙脚乱,因为在没有认识一个社会或者一个东西它的复杂性的时候你让我告诉你答案,这本身就是鲁莽的,就没有敬畏在里面。但是我们在看城和乡包括它的状态的时候,我整个做记者过程当中一直努力防止自己陷入一个境地,是什么境地呢?我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或者对乡村故事的讲述我一直希望能够寻找到讲述这些大命题的切片。但是在寻找这个东西的同时我还要不断的去告诉自己,你一方面用这个切片关照你所关注领域的变化,但是同时又要避免这个切片绝对的普遍化,这个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就是我在做这本书的时候也好,或者做记者的时候比较纠结的一个东西。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还是会去用这个切片去反映一些问题,这就是我做的一个有激情同时又克制的一个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刚才梁老师讲到农村的破败它的现实,包括城里人的感觉,可能出现所谓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种状态。

    我在书里也谈到城市化的问题,城市中国的问题,包括一些城市的概念,包括芬兰的情况,因为芬兰它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5%,属于发达国家的状况,但是你今天看它城和乡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也就是在这中间是没有任何壁垒的,我周末可以带着家人去我乡间别墅去生活的,我上班可以回到城里生活的,现代和传统自然之间是非常吻合的,这是我们将来理想的状态吗?在这样追问过程中我在这本书提到对中国城镇化的反思,或者城镇化在我看来包括两端,一端是乡村怎么办,另外一端城市怎么办,我们一方面重新认识我们的乡村,同时要认识我们的城市。

    但是现在的情况恰恰出现什么情况呢?我这里面提出基于双重迷失带来未来不明的状态。什么迷失呢?过去的十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在增长,增长的代价之一就是我们很多村庄在消失。前几天有一个数据,每天有70、80个村庄被干掉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对乡村这种形态,它的价值,包括它蕴含的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决策智慧是没有充分发觉的,在没有充分发觉的情况下我们把它干掉了,这是很疯狂的事情。

    同时另外一端我们看到城市化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对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没有一个很好共识。比如建筑,大家可能看到“大裤衩”也好,包括“鸟蛋”也好,任何建筑物出现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论,而且争论是一个大撕裂的状态,也就是很难达成任何的共识。在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的时候我们已经快速把它推起来了,我们城市化人口转移已经达到51%,接下来我们还可能有更快的速度。在城市没有共识的时候我们城市起来了,在对乡村没有认识,对乡村价值没有共识的时候乡村被干掉了。这时候出现什么样情况?在对乡村和城市都处于迷失状态的时候我们一路狂奔,你想它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非常担忧的,你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是你已经奔向它。

    叶一剑:我们处在城市与乡村的双重迷失中

    当你处在对现状、对今天不是特别满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可能,一种我们回望过去,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开始张望未来,诉求彼岸的概念。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讲,对于我们无论是看城市也好,还是看农村也好,一方面需要回顾过去,过去不仅仅是乡村的状态,也不仅仅是形式上乡村的回望,我们同样需要看未来可能出现的昭示。所以在今天谈城镇化也好,谈对传统中国,或者乡土中国的态度,对整体中国展望也好,城镇化思考也好都要避免刚才说到的双重迷失,只有在避免双重迷失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有很好的选择,前提应该是在这两者之间真正认识它是什么样的东西。

    前一段时间我刚刚去长白山,长白山的交通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你到这里面去了以后,你不时地就会看到长白山山区里面的溪流,溪流旁边开出了一片田地,田地的旁边是几个房屋,那就是典型中国村落的一个存在方式。有河流和村落,河流和村落是中国乡村非常重要的载体。今天的主持人是李礼,他们做《炎黄地理》的时候一直关注中国的乡村,乡土里面的东西。上次我们聊天也聊到一个东西,你去看这个村落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有可能会看到村庄破落的房子,或者说比较低矮落魄的乡村状态,你也可能看到,你跟他聊天你觉得他一点见识都没有,好象这些人是很落魄的状态等等,你直观的感觉都会是这样。但是你一旦进入到这里面去的时候,这里面其实蕴含很优良的中国文化基因,这基因存在在哪里呢?比如中国的丧葬之礼,这个东西它是无形的,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智慧可能为今天的中国治理提供选择。今天我们总是用一些有形的东西定义这个东西的全部,这个是比较可怕的状态。就像我们用建筑和道路定义城市一样,其实城市不仅仅是道路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它最根本上是人的问题,可能人的情感也需要在这里面去表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发现,我们重新向后面看,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出现一些迷失和混乱的时候,是需要回望过去的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们要有开放的思路去看比较先进地区的一些经验,或者说我们20年后可能成为的状态,我觉得这个也是需要的。

    同时我思维总体的方向是寻找到我们前进的动力,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也不是一元主导的,它应该是多元主导。那么多元主导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协调前提,在我看来就是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包括金钱和权利都需要有敬畏在那里,只有这样的话大家才有可能共同地研讨这个问题,去推动它的发展。我们不一定给大家直接描述出一个未来,这是危险的,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一种大家比较尊重,或者比较敬畏的心态去共同地研讨这样的一个未来,我觉得这是今天必须要来做的一个事情。

    艰难抉择   

叶一剑:这显然是一次艰难的理念和道路的寻找,在进行努力阅读的同时,我更乐意珍惜每一次出行的机会,试图通过对一个一个的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寻找到那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以此来丰富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型命题的探讨。

  纵然是这样,局限性也开始越发明显。一个明确的提醒是,近10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这次国家转型历程,一个很大的变量或者说因素就是来自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思潮和技术影响,所以,我在乡村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中国之外,又加上了“大陆之外的中国”(或称“域外中国”)的考察层面,这深刻地影响了我的阅读旨趣和旅行的范围。在对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越南、日本、俄罗斯、芬兰等地区和国家的考察中,我的核心逻辑是,如果用这些地方的现实来反观中国大陆,能够带来什么启示?同时,换一个角度来反观,又能够带来怎样的启示?

    依然是好的

    “我的心已经出外旅行,我的身体却还在城里还房贷。”这已经成为弥漫在大城市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在我看来,这种情绪直到目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城市里的“怀乡病”而存在的,势必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批判的思潮,并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着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化的城市乃至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乡愁”本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同时又是可以触摸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看,在这个多有迷失的“城市时代”,对这种城里的乡愁的关注,不但包含了解决“城市病”的良治思维,而且,也包含了疗治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心灵创伤的新思维。就像城市和乡村不是割裂的、也不应该被割裂一样,乡愁和城市也不是割裂的,也不应该被割裂。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治理中,多少保存一些对乡村文明和乡愁思绪的敬畏,或许能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安慰。  

  当然,对“城里的乡愁”的触碰,不是对城市的挽歌,也不是对乡村的礼赞,亦不属于对大陆之外文明的激赏。这是一本带着尊重对中国进行记录的书,在这样的一段一段记录中,希望每个人会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和思绪来。  

如果一个人用几年的时间走了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几年后,他自然会有一种想回望自己所走过的路,记录自己所看过的城的冲动,这不是因为他累了,而是因为他思考了。尽管在这些脚步和灵魂中,大多渗透着感伤和忧愁,但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反,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纵然是在这个充满悲伤的城市年代,尽管我们正经历着“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一尴尬阶段,也依然乐观地认为,这个世界会好的。

    鸣谢:凤凰网 读书频道

 

 

发表日期:2013年1月26日    浏览次数:1456次
  上一篇:[123期]蛇年文化趣谈及智力猜谜   下一篇:[121期]激素蔬菜种植带来的深思
 
评论 评论总数:0 条
  无[122期]回不去的乡村,进不了的城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评论人: 只有本站会员才能发表评论,前去注册,我已经是会员,我要登录
 相关文章
·[公益]《营养周刊》栏目 2009/6/14
·【182】日本小学午餐做法震惊全世界 2018/8/24
·[174]藤麻理惠理家:要收拾全世界 2016/11/29
·[专题56]避免过劳症的测试和案例 2011/9/23
·[专题57]论文索引SCI愚弄国人吗? 2011/9/23
·[专题58]中科院文论:大师从何处来 2011/9/24
· 医生称长期穿鲨鱼裤有健康风险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概念】细胞营养学
·【声明】未授权任何人开设黍匀帐号
·【汇总】课程函授讲授报名指南
·【典礼】献给营养函授结业的学员
·【简介】黎黍匀
·【课程】营养师1-8级函授课程及标准
·【课程】营养师1-8级函授课程及标准
·[服务]黍匀营养手纹分析专题
·【函授】课程报名表与缴费
·[研究]营养师的级别以及职业划分
·《幼学琼林》卷四.释道
·[指导]你应该如何学习营养学?
·[图片]为爱50年凿六千阶梯
·[概念]生命力指数
·[评论]《肠胃决定健康》的思想高度
·[讲义]减肥饮食设计
· 医生称长期穿鲨鱼裤有健康风险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视角]夫妻欠九百多万被法院宣告破产
·[话题]睡眠不足靠周末补觉有用吗
·[视角]河南考生高考内卷后的创伤
·[人物]一年卖170辆保时捷的女销冠
·韩媒:水断食减肥在韩青少年中盛行
·[评论]消失的陈安之、刘一秒、翟鸿燊
·[信息]尿酸高就会得痛风吗?不准确
黍匀评论 - 推荐文章 - 新增文章 - 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 - 网站支持
CopyRight 2009 www.shuyunyingy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黍匀营养创造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71)13078904345  服务邮箱:shuyunyy@163.com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2955525968
备案号:桂ICP备09002927号  你是第 15708546位访问者